唐太宗李世民座前谏官魏征以“过分认真”而传芳千古,其曾奏请太宗曰:“求木之长者,必固其根本;欲流之远者,必浚其泉源...
“疑人不用,用人不疑”一直为许多管理咨询师津津乐道,亦为下属对管理者的一大呼声,然而,纵观历史,明君的确是明在“疑人不用”上,但昏君却无一例外地都是昏在“用人不疑”上。
《东堂论治》是中国最系统的管理学理论,内容极为丰富,涉及政治、经济、军事、宗教、哲学、历史、教育、生物、文学、艺术、物理、医学、法学等多类学科;其以秦国、宋朝两史为线索,几尽涵盖中国全史....
用人制度有瑕疵就意味着有用错人的风险,也就是:“老鼠屎”可能会掉进汤里。有风险就会适用“墨菲定律”:“老鼠屎”早晚都要掉进汤里。一旦“老鼠屎”不幸掉进汤里,就会引发一系列“蝴蝶效应”...
许多企业明明想打造一支所向披靡的“狼群”,结果却建成了一窝乱哄哄的“猴群”;明明想打造一支攻无不克“军团”,结果却擀成了一坨捏拿费力的“面团”...
有些企业之所以在一些五花八门的偶然性因素面前表现得乱七八糟、弱不禁风,追根溯源,祸根无一例外都是管理者碰到了企业的“命门”,其所犯的错误哪怕小得可以忽略不计,都能在企业中形成剧烈的蝴蝶效应....
《论权者谋》是一篇集成中国古典管理思想的理论文章。该文三千余字,用文言格式行文,共五篇:修身篇、立道篇、驱心篇、勤人篇、谋事篇。其内容博大精深,思想深邃,逻辑缜密...
持“启发自觉抓管理”治逻辑者,其思想必存一混账念头:下属都是些不明事理之人。此等管理者常将“增强事业心责任感”挂嘴边,属典型的“劝教式”管理,自以为“先觉先知”而“自任为师”,好为下属上大课....
我等常会听到一句话:“规定是死的,人是活的”,但真正的管理逻辑恰与反之:规定是活的,人是死的。但是,此“活”非彼“活”,此“活”非灵活,而是有生命。有的小伙伴或将惊愕:“法规制度会有生命吗?”....
企业文化非无本之木、无水之源,其源于规定制度、产于规定制度,是规定制度的沉淀。故而,若想脱离规制造文化,或为水中捞月,或将昙花一现。
人一旦尝到权力徇私的甜头,“善良君子”极易变成“梁上君子”,细观诸贪官忏悔书,少有初心不善者。权力法制化与权力岗位化、人物化之别,犹同选人用人上,权力岗位化或人物化,得权之人是“想”用谁就用谁....
欲盘活企业,必先盘活人。如何盘活人?八个字:生于忧患,死于安乐。
诸多管理者所言之“团结”,实为“强迫一部分人吃亏受累,鼓励一部分人坐享其成”...
你的领袖魅力或许会让员工崇拜,但在其个人世界里,你的魅力连根葱都算不上,更别说算哪根葱,更别痴心妄想你的魅力能凝聚员工...
一个萝卜一个坑,你将裁缝轮成铁匠,又将铁匠轮成厨师,再将厨师轮成园丁,意欲何为?莫非想让裁缝打铁?或让铁匠炒菜?或让厨师栽花?...
在管理企业过程中,管理者“有何贵干”呢?诸多企业主亦曾对我有此问,我的答案就八字:上者谋势,下者谋事。“势”为何物?“势”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本。就一军队而言,官兵信念坚定、令行禁止、崇军尚武、士气...
当管理者的关心、帮助、人情等等成为一种习惯,也就成为一种欠帐。同理,当表彰奖励成为一种习惯,最终亦将成为一种欠帐,无益于管理..
人性者,趋利避害而已。若能顺适趋利避害人性,谋治大事必成。是以,何为管理?解放人性而已。人性若得解放,其必亦趋亦避,积极性始生...
如果坚守制度就是“做坏人”,那老板“做好人”,其结果是否会带来“上行下效”的恶果呢?再一个,人是矛盾事物中最可靠的因素,又是最不稳定的因素,依靠人的自觉来推行制度,原本就不可靠...
铸魂之本为何物?吾中华之古贤早已作解,其意甚易。前文有论:企业文化乃众人之习性。众人之习性者,俗也。成语有曰:“约定俗成”,又云:“法立于上则俗成一下”。故,企业之文化,一“俗”字可解...